近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能文能武”的智能机器人们吸睛无数,一款名为“学霸01”的机器人甚至“接到”了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录取通知书。
数千公里外,马来西亚一家奇瑞汽车4S店,人形机器人导购墨茵已工作近半年。墨茵身高1.67米、体重65公斤,由奇瑞子公司安徽墨甲智创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开发,最快行走速度为每秒1米,具备多模态感知、自主路径规划及大模型交互的能力。
据墨甲智创执行副总经理夏鹏介绍,今年6月,这一机器人导购已进驻香港的一家汽车体验中心,未来将在更多的国内汽车4S店和商超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大语言模型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从实验室到量产应用的质变。中国工程院院士、机器人技术专家刘宏表示,当前,人工智能、5G通信、类脑计算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正推动机器人技术从“局部自主”迈向“具身智能”新阶段。
4月中旬,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正式上线售卖两款机器人,其中名为PM01的人形机器人不仅能完成前空翻等多种高难度动作,还能与警察一起在街头“巡逻”。
“作为高性能的硬件平台,PM01还可通过接入开发者生态,实现多场景的定向应用和工程落地。”众擎机器人合肥办公室负责人张闪说,目前,这款机器人已在教育、公安、消防等多场景应用,今年目标交付1000台。
今年3月底,合肥正式推出“6128”行动计划,设立100亿元未来产业基金,全面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从校园里的科研对象到街道上的巡逻助手,从能进厂的“打工族”到公园里的“新导游”,机器人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融入人们生活。
在多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更聪明的扫地机器人正在根据道路的实际情况,自主判断思考,主动追踪清扫垃圾。“通过自研大模型的持续训练,这些扫地机器人开始具备感知能力、场景理解能力及决策能力,能满足更多复杂场景的清扫需求。”位于芜湖市的酷哇科技有限公司商务总监张挺说。
机器人赛道持续升温。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中国电子学会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700亿元。
业内普遍认为,机器人产业的规模化应用和落地仍面临核心部组件性能提升缓慢、具身大脑开发不足、应用场景拓展困难等痛点。
“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需要多方协同。”刘宏表示,应推动“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协同创新,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完善应用场景清单等政策工具,进一步打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培育链条,打造更具活力的产业生态。(记者张紫赟 汪海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