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我们的家乡邢台拥有3500多年建城史,千年历史长河中,有哪些璀璨人物?发生过哪些历史故事?今天,让我们共赴一场穿越时空的邀约!”在河北省邢台市青少年宫,市金华实验小学大队辅导员李彤彤老师正带领少先队员们开展《何以为邢》主题队课。课堂气氛热烈,互动频频,孩子们沉浸在精彩的家乡故事中,对邢台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地了解。
让市情教育成为青少年的必修课
为进一步助力“文化兴市”战略实施,团市委、市少工委多措并举抓实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工作,聚焦思政课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功能,精心打造了《何以为邢》主题团课、队课,将市情既讲深讲透,又讲出趣味、讲出吸引力。依托我市红领巾巡讲团,组建“何以为邢”讲师团队进行集体备课,对各县(市、区)大中队辅导员进行集中轮训与课程研讨,发掘培养了一批市情教育“种子”辅导员。为扩大宣传覆盖,团市委将市情教育融入少先队队前教育,编印课件在市青少年宫、学校图书角供学生阅览,制作“何以为邢”主题宣传长图进行新媒体推广,有效推动市情教育“入脑入心”。
今年4月,团市委联合邢台学院举办2025年度邢台市“青马工程”示范培训班,吸引700余名高校、国企、农村、社会组织和少先队辅导员等多个行业领域代表参加。活动建立了市级“青马工程”共享课程库,与市青企协、抗大陈列馆、市青少年宫等3家单位共建实践育人单位,课程涵盖“理论学习”“红色教育”“市情教育”“素质提升”四大版块,全面培育青年骨干,全方位培育青年骨干,汇聚“爱家乡、兴邢台”的青春力量。
“要让孩子们从小懂得‘何以为邢’,市情教育就要冒热气、接地气,‘润物细无声’地走进青少年。”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何以为邢》主题团课、队课已覆盖全市800余所大中小学,为近40万名青少年的成长带来积极影响。
在“社会大课堂”中感悟家乡魅力
“这次参观彻底改变了我对传统产业的看法,邢台的特色产业充满创新活力,看到了邢台新型能源强市建设的提档升级!”电气工程系的李嘉树同学兴奋地说。“这次参观彻底颠覆了我对传统产业的印象!邢台的特色产业充满创新活力,新型能源强市建设正加速提档升级!”在邢台市特色产业集群展馆及纳科诺尔、晶澳(邢台)太阳能等多家龙头企业参观后,沉浸式体验了家乡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丰硕成果,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电气工程系的李嘉树同学兴奋不已。
这一场景正是团市委创新青少年思政教育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团市委、市少工委大力推动“万名学子游邢襄”研学实践活动,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资源、泉文化及特色产业优势,精心设计推出“五朝古都解读之旅”“小小科学家成长之旅”“红色爱国主义教育之旅”“太行泉城生态探奇之旅”“邢台新质发展探秘之旅”五条精品路线,并融入“亲子”互动元素,构建起系统性、多层次的研学实践教育体系,让思政课走出教室、强化体验、融入实践,已累计开展主题研学实践活动260余场次,吸引3.8万余名青少年参与,培养了百余名“红领巾讲解员”讲述邢台故事。
同时,团市委还邀请一批社科理论专家学者、行业青年典型等到研学现场授课或分享,帮助青少年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在邢台的具体实践,切身感受“百泉复涌”的生态治理成效,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市情教育研学从“走马观花”转向“入脑入心”。
在社会实践中读懂“何以为邢”
“如何让大学假期更有意义?投身家乡建设,更能实现人生价值!”这是邢台众多“返家乡”大学生的共同心声。每年寒暑假,团市委通过实习实践项目,有效引导青年人才了解家乡、服务家乡、扎根家乡。除在政企岗位积极实习外,超5万名大学生踊跃参与“我与家乡共成长”“我为家乡代言”等社会实践,亲眼见证家乡发展巨变,亲身投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志愿服务等一线。
其中,19支大学生扶“智”小队深入自行车童车、羊绒、新能源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基地,通过实地调研、文化体验、短视频创作等形式,深度解码产业发展历程、智造研发与品牌建设,并运用直播带货拓宽销路,制作文旅短视频宣传家乡,为家乡发展注入蓬勃青春动能。
“以前假期只能待在家里,现在认识了好多新朋友!大学生哥哥姐姐带我们了解家乡,还有好玩的非遗体验,我特别期待下一个暑假!”参加寒假警营爱心托管班的雨涵小朋友开心地说。寒假期间,团市委充分发挥假期社会实践大学生的力量,设置20余个寒假公益托管点位,为800余名双职工和困难家庭子女提供课业辅导、兴趣培养、安全教育等公益服务,实现了少年儿童与青年大学生的“双向成长”。
“今年以来,团市委扎实推进‘何以为邢’市情教育,系统开发贴近青少年实际需求、融合本土资源的特色思政课。”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围绕“工业立市”“厚植城市精神、共建温暖之城”持续推出《何以能邢》《何以暖邢》主题团课、队课,让市情教育更加鲜活可感、贴近生活,更好地被青少年理解、认同并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