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缘何加快提升军事实力
2017 年 2 月 24 日,在立陶宛南部小城舍什托凯火车站,一名德国士兵从“黄鼠狼”步兵战车旁走过
文/李正东 马晓霖
编辑/吴美娜
在俄乌冲突持续胶着、欧洲安全格局不断重塑的背景下,德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重整军备,并通过密集的军事演习展示其地缘政治诉求。
当地时间9月8日,据德国政府内部人士透露,德国计划在未来4年斥资15亿欧元从美国采购300枚“爱国者”防空导弹,其中一部分将用于援助乌克兰,剩余则用于满足德国联邦国防军的需求。此前的9月4日,德国军队在波罗的海主导了代号为“Quadriga”(驷马战车)的联合军事演习,共有40艘舰艇、20架飞机和1800多辆战车,约8000名来自德国、英国、法国、美国等13个北约成员国的军人参加。同时,德国军事高层与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大使在罗斯托克港观摩军演,借此释放“北约东翼坚不可摧”的强烈信号。演习发言人说,本次军演明确传达了德国及其盟友“有决心、有能力、有意愿”抵御任何外部威胁的信息。
德国联邦国防军总监卡斯滕·布罗伊尔将军针对演习进一步强调了这一战略意图。他指出,“几乎所有通往东翼的补给路线都需经过德国,因此德国必须承担起北约可靠供应中心的角色。”布罗伊尔还直言:“当前的安全威胁并未改变,无论是传统威胁还是混合威胁都依然存在,普京的战略图谋远不止乌克兰一隅,而是直指欧洲整体安全。因此,德国不仅要展现威慑力量,更要向外界明确‘我们想要威慑,而不是升级’的政策立场。”这种表述既体现了德国在地缘战略中的谨慎态度,也传递出柏林试图在威慑与避免直接冲突之间寻找平衡的外交考量。
事实上,德国的最新军事举措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深层地缘战略思维的外化。北约在瑞典和芬兰加入后,已在波罗的海完成了对俄罗斯的“C型”封锁,俄罗斯在该区域的战略纵深被严重压缩,德国则凭借其战略位置和补给能力成为该战线的关键节点。德国如此积极推动在波罗的海沿岸加强兵力部署,意在制造更直接的军事压力,既呼应北约的整体对俄遏制战略,也试图加强德国在北约东翼防线中的安全支柱地位。德国领导层坚信,控制波罗的海航道不仅关乎北约东翼安全,更是重振军事实力并遏制俄罗斯的关键一步。
安全自主的战略转向
随着俄乌冲突持续和美国逐渐减少在北约中的安全责任,欧洲安全格局正经历深刻重构。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与北约的重要支柱国家,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安全战略。长期以来,德国在防务问题上依赖美国主导的北约体系,但随着跨大西洋关系的不确定性增强,德国国内要求加强安全自主的呼声不断高涨。
新上台的默茨政府将安全与防务提升至国家核心议程,提出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举措,既是对外部安全威胁的直接反应,也意在重塑自身大国地位。默茨一上台就立即推动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并将其写入执政协议。该机构设立于总理府,取代并升级现有的联邦安全理事会,其职能涵盖外交与安全事务决策,意味着德国外交与安全治理将出现权力集中化趋势,也即外交系统在安全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被削弱,总理府的地位得到强化。这一变化反映出德国对安全政策长期被动性的重大纠偏。
另外在军费投入上,默茨政府重新武装德国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在2029年前将国防支出大幅提升70%,由2025年的950亿欧元增至162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从2025年的约2.4%提升至3.5%。这意味着德国将在未来四年内超越法国和英国,率先接近北约最新提出的“国防支出占GDP 5%”的目标。
这一转向的关键是默茨政府主动放宽了长期奉行的财政纪律。为保障巨额国防开支,德国决定突破宪法“债务刹车”的限制,允许未来十年举债高达1万亿欧元,用于国防与基础设施双重投资。政府预计赤字将从2024年的330亿欧元升至2025年的820亿欧元,并在2029年达到1260亿欧元。这一大胆的财政扩张不仅延续了2022年时任总理朔尔茨设立1000亿欧元特别国防基金的底层逻辑,还确保在该基金耗尽后仍能持续为联邦国防军的重整和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提供资金。
这一系列动作凸显德国在安全自主上的强大决心。在德国政府看来,由于俄罗斯在欧洲东翼方向构成战略压力,德国必须在波罗的海与东欧方向大幅提升军事存在感。正如默茨所言,德国必须把自己建设成“欧洲最强大的常规军队”,而在波罗的海加强遏制俄罗斯的前沿部署,正是德国展示安全自主与大国责任的具体体现。
军事现代化与征兵制度的重启
自今年5月默茨当选以来,新政府计划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兵役登记与监管体系,推动军事现代化进程。新政府拟出台国防采购与军事基础设施建设法案,以简化繁琐的程序,保障军用土地优先使用权,从而为军队扩张与动员创造制度条件。
在防务政策具体操作层面,德国在废除义务兵役制十多年后首次提出拟恢复强制征兵制度。2011年义务兵役制废除后,德国联邦国防军长期面临兵员不足问题,俄乌冲突促使德国重新考虑这一敏感议题。今年8月27日,默茨政府公布的全面军事改革计划获得内阁批准,内容涉及征兵制重启与兵役登记体系建设。
从2026年起,所有年满18岁的德国男性将被要求完成详细问卷调查,以评估其服役意愿,女性则可自愿参与。到2027年,强制体检将同步实施,以便在必要时快速启动大规模征兵。这一制度安排被认为是二战后德国国防现代化的重要转折,因为它不仅将提升政府的快速动员能力,也释放出对俄罗斯强硬回应的信号。
德国国防部长鲍里斯·皮斯托里乌斯坦言,“俄罗斯仍是欧洲安全最大威胁,且有能力在数年内直接攻击北约领土。”在其设想中,联邦国防军必须从目前的18万人短期内扩充至26万人,同时大幅增加预备役人员。这意味着德国将从根本上改变战后在军事建设上的和平路线和克制传统。为此,默茨政府不仅设立1000亿欧元的特别基金(这个基金实质上更接近一个市场化运作的基金,政府仅以100亿欧元作为“种子基金”),还放宽预算规则,允许更大规模的国防投入。新计划还为年轻人提供更高薪酬、短期服役选择以及灵活的培训方案,试图提升新兵役制的吸引力。
军备重整困境与北约框架的羁绊
自冷战结束以来,德国联邦国防军的发展始终处于削减与重建的循环中。
2011年,在时任总理默克尔与时任财政部长朔伊布勒主导下,德国实施了一系列国防开支削减与暂停男性强制征兵的紧缩政策,这在当时被视为应对欧洲债务危机的必要之举。时任内政部长德梅齐埃在被默克尔任命为国防部长后,开始主导改革,进一步压缩军队规模,其中陆军由5个师减少至3个,旅的数量也从11个减至8个。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促使德国正视装备短缺和战备不足的问题。彼时,德国军队武器系统失灵、装甲车与战机维护滞后,海军舰艇因缺乏零件而无法服役,空军有3.8万人却难以保障战斗机可用率。2015年,德国宣布提高国防开支,计划五年内增加6.2%,并将兵力目标定为18.5万人,同时扩充坦克部队、增加潜艇与装甲运兵车采购,并研发新一代战斗机。2016年,德国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投入1300亿欧元购置装备。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俄乌冲突全面升级后。时任总理朔尔茨提出“时代转折”说,启动1000亿欧元特别基金用于现代化军备。默茨上台后更是宣布将持续投入1万亿欧元重塑国防体系,这一数字被学者称为“和平时期极为罕见”的投入。德国议会随即批准相关计划,使其有望成为欧洲军费最为充足的国家,甚至可能晋升为世界第四大军事强国。但是,这一举措将给已呈现疲态的德国经济增加更沉重的债务负担。
德国军备重整的另一困境是兵源稀缺。冷战结束后,德国军队由50万人锐减至18万人,2011年义务兵役制废除,国防军难以吸引年轻人积极入伍。如今,军方提出到2030年将军队规模扩展至46万人,其中包括现役与预备役。然而,德国社会长期形成的“和平文化”使年轻人排斥服役。一项舆论调查显示,尽管多数德国民众支持征兵,但18岁至29岁的适龄群体普遍反对,表明人口结构与社会氛围正成为重建军力的最大障碍。
同时,欧洲防务一体化的迟缓也制约着德国的战略雄心。欧盟内部防务采购长期碎片化,27个成员国各自为政,导致装备种类繁杂、互操性不足、成本居高不下。欧洲防务局指出,防空、火炮、反无人机与战略支援等关键能力均存在显著缺口,特别是弹药与军需品的生产能力偏低,各类军事装备规制不统一,将严重制约盟友间的协调作战能力。
(李正东系宁波大学中东欧经贸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马晓霖系宁波大学中东欧经贸合作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包玉刚讲席教授,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