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将声音转化为流动的视觉图案,当盲文诗歌在八音盒中轻轻旋转、化作可触摸的旋律……在今年9月10日教师节来临之际,一场名为“看见・你的声音——赵琳的声音美学空间”公益展于北京噫吁唏艺术馆温暖启幕。展览通过声音可视化、双语声浪共振、盲文诗歌触摸等一系列创新互动体验,在疗愈人心、拓宽文化传播方式、践行公益使命之间,唤起公众对“声音价值”的深层感知与共鸣。
展览由噫吁唏艺术馆馆长陈晓红先生担任出品人,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赵琳老师作为发起人,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设计系魏东老师与陈伊伊女士共同策展。他们以声音构建美学现场,融合AI交互、声光影像、学术对谈与艺术沙龙等多重形式,精心打造《观·声》《听·音》《音·缘》《声音·公益》四大主题篇章,为观众营造出一场可听、可看、可感、可沉浸的声感艺术之旅。
本次展览由噫吁唏艺术馆主办,韩美林艺术基金会豆豆专项基金、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海南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共同协办。不仅让抽象的声音美学变得可感可知,更以“朗读的声音可视化”为媒介,搭建起一座跨越感官的体验之桥,借助声波传递人文关怀,连接个体与社群、中国与世界。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16日,期间还将推出多场学术与艺术沙龙活动,持续深化声音与美学的社会对话。
01.声音疗愈:破解现代性焦虑的“感官密码”
“一个家庭里的声音美感,会让整个家庭关系变得松弛起来。”展览发起人赵琳教授的这句话,道出了声音美学最朴素的价值——疗愈。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声音美学正成为缓解焦虑、修复情感的重要力量。
展览《听・音》展区推出的“AI声音听诊+练声小胶囊”,帮助普通人认知自身音色特点,在节奏与韵律中放松身心;“视障儿童互动区”则通过盲文转化的八音盒音符、指尖触摸诗歌等形式,为视障群体打开感知诗歌与旋律的新途径。这种“用声音触摸世界”的体验,恰是赵琳对声音疗愈力的实践:当人们在节奏与韵律中放松,声音便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载体,而是修复关系的“催化剂”。
赵琳提出的“声音修养”理念,正试图破解现代社会的关系困局。在家庭中,一句温和的语气,可能化解亲子间的争执;在医院里,一声耐心的叮嘱,或能缓和医患间的紧张。正如她所言,“声音的修养是提升国民语言素养的关键维度”,而展览特别设置的“朗读 SPA 身心放松减压法”沙龙,正是将专业的声音疗愈技巧推向公共空间,让一些感到焦虑的都市人在朗读与聆听中安顿心灵、回归平静。
“声音的能量被远远低估了,它拥有超越视觉的共情与治愈力,”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文春英指出,“每当我们深感触动,常会不自觉闭上双眼,凭声音让情感与时空交融。”《音・缘》展区内,沉浸式AI朗读亭让陌生人因共读结缘,生成专属声音明信片;“曲水流觞”区中,品茶诵诗重现风雅传统——这些场景无不印证:以声音构建的美学空间,或许能让个体从孤独中走出,在共鸣中获得疗愈。策展人陈伊伊女士说:这是一场每个人都能参与、每个人都可发声的艺术展。它不只是讲述高深的道理,而是回归聆听与表达的本真——让声音被看见,让关怀被听见,让一座城市因而更有温度”。
而声音的价值,又不止于治愈。文春英表示,此次由赵琳老师发起的展览,打破传统课堂边界,将声音美学课程延伸至社区等公共场景,吸引了社区民众、朗读爱好者、故事讲述者等不同群体参与,让声音专业知识与日常生活的深度链接。“一个人的声音之所以具备穿透力与感染力,核心在于其内涵、内在修为达到了一定境界。” 文春英认为,声音美学的核心是为声音赋予 “美学含义”,让专业价值走进大众生活。
02.声声入心,链接世界:探索美学表达新路径
“声音能否被看见?”这场展览以创新的“声音可视化”技术给出了答案。走进《观·声》展区,名家朗诵的声音通过图形与色彩的动态变化得以视觉化呈现。声波不再无形,而是化作流动的图像,节奏与视觉图案交相呼应。策展团队运用AI大数据技术抓取声音特征,生成符合美学规律的视觉作品。正如赵琳所言:“没有节奏的图案不美,没有节奏的声音也不美——它们的美学价值是成正比的。”
在国际传播与社会服务领域,声音美学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使命。“中国文化出海不能仅依靠书法、建筑等视觉符号,也需要通过声音这一情感媒介传递温度。”赵琳说。本次展览以声音为核心,构建文化传播新范式。
值得关注的是,“国际朗读美学日”在展览中正式发布,全球首部《声声入心·双语朗读美学课》也同步预告推出,旨在提升全球公众对声音美学的感知能力,通过美的声音缓解社会焦虑、增强内在动力,鼓励人们用真诚动人的朗读,让声波跨越山海、融通语言界限,深入探索语言内在的韵律美、情感温度和文化深度。
文春英表示,“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发起‘国际朗读美学日’,让世界了解中国不应局限于视觉层面,更需要通过声音美学传递“中国人的温柔与力量”,让世界从声音中感知中国的美学与哲学”。
展览期间,还启动了“中国低空经济”中国故事全球讲述志愿者招募计划,通过多语种传播,沿“一带一路”生动讲述中国创新发展的故事,以声音美学赋能国际传播,向世界传递一个更有温度、更立体的中国形象。
资深媒体人杨锐说,声音美学正在为“讲好中国故事”开辟新路径。“有效的国际传播,不仅要让受众听懂语言,更要让他们感受到声音背后蕴含的灵魂与情感。”杨锐的这一观点,在展览的多元实践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展览中的“双语声浪”沙龙让汉语诗歌与英语朗诵碰撞出独特韵律;“方言里的声音美学”单元则通过声音展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这种传播方式超越了单纯的语言翻译,让文化以可感知的情绪直抵人心,实现了从信息传递到情感共鸣的跨越。
文春英希望“看见・你的声音——赵琳的声音美学空间”公益展的实践模式能进一步推广,以声音为载体,助力提升中国故事的叙事力与传播效力。
03.以声为媒,向光而行:声音美学展如何打造公益新模式?
在《声音·公益》展区,艺术展的另一深层价值得以充分体现。连续开展九年的“我用朗诵召唤光明”视障儿童公益教学项目,与同样持续九载的“萍聚京城”乡村教师赋能计划,共同呈现了声音如何切实地转化为改变现实的力量。声音,在这里成为一种温柔的公共力量。
基于对声音社会价值的深刻理解,赵琳提出将声音美学系统化融入多类社会场景,构建“立体赋能”体系。在特殊群体关怀层面,她倡导通过经典诵读帮助视障儿童在听觉世界中建立自信;在乡村教育领域,她致力于以声音美学训练提升教师的语言感染力,打造“如沐春风”的课堂体验,从而增强教师的教学内驱力。
“韩美林艺术基金会始终倡导美育育人,坚信美能够滋养心灵。赵琳老师和她的学生用声音为视障孩子们描绘出五彩斑斓的世界,这样深刻的信念和力量让我们为之动容。”艺术家韩美林先生与夫人周建萍女士这样评价。
文春英表示,视觉障碍群体往往因“感知通道的关闭”而面临边缘化与自我怀疑,而声音能够激活其多元感官、唤醒内在力量。“我们要传递这样的信念:即使一条通道关闭,声音仍能打开更多感知的路径,让生命重新绽放光彩。”文春英说,本次展览通过声音美学实践服务社会,正是高校践行“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使命的重要体现。
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会长徐昌东、韩美林艺术基金会豆豆基金管委会主任尹爱勤、韬奋基金会副秘书长陈琦、外研集团(外研社)党委书记王芳、团结出版社社长梁光玉、海南出版社总编彭明哲、清华大学出版社总编卢先河等嘉宾以不同形式出席展览并致辞。他们一致认为,本次声音美学公益展不仅是一场艺术呈现,更是一次融合学术高度与公益温度的文化实践。展览有效推动了朗读美学从学术研究走向公共空间、从课堂学习延伸至社会现场,借助声音美学跨越文化界限,于不同文明之间搭建起“声声入心”的沟通之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独特的美学力量。
从疗愈个体心灵到润滑社会关系,从创新文化传播到赋能弱势群体,“看见・你的声音”展览以声为线,编织出一张连接个体与社会、本土与全球、当下与未来的文明之网。正如赵琳所言,该空间的初衷是为人们在焦虑中提供“见面与沟通的可能”。当声音被赋予美学的内涵,它便不再是瞬时的振动,而成为能够承载情感、传递价值、温暖人心的持久力量——这也正是声音美学的深层价值:让每一种声音都被看见,让每一颗心灵都被听见。